人间正道在大同******
【年终特稿】
人间正道在大同
——维护全球安全和人类福祉的中国态度
作者:关国平
风起云涌,春去冬来,2022年的世界很不太平。
欧洲大陆硝烟升腾,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消退,全球粮食能源问题凸显,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以前所未有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剑与犁,义与利,机遇与挑战,偶然与必然……杂糅汇集于百年变局的洪流之中。
持续中的俄乌冲突,是冷战后国际地缘政治现实的冷酷延伸——超负荷多年的博弈之弦最终承压断裂。动荡冲突之际,“全球北约”“平行世界”“新铁幕”等美西方奇谈怪论此起彼伏;雨横风狂之时,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强权政治等本应沉寂的概念借势起舞。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冷战结束30年后,动荡与危机令世人警醒:在全人类共享的这个星球上,安全出了问题,发展正受到威胁。
满川风雨看潮生。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全球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今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再次论及全球安全倡议,深刻阐明安全之于发展的重要性,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
凝聚东方智慧和大国情怀,全球安全倡议牵挂人类福祉,聚焦安全痛点,反映世界共识,引起普遍共鸣。
2月27日,在罗马尼亚北部与乌克兰接壤的锡雷特边境关口,乌克兰女子在帐篷外打电话。新华社发
百年变局中的危情怪象
欧洲粮仓,沃野千里。延宕了十个月的俄乌冲突严重消耗了双方的战略资源,并产生难以估量的溢出效应。在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安全危机带来的冲击从来不限于“震中”,也从来不限于“安全”。
粮食告急,油价飙升,通胀高企……欧盟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能源和食品价格持续攀升,10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10.7%,再创历史新高。欧盟委员会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称,欧盟、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经济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明年第一季度经济活动将继续萎缩。在欧洲之外,俄乌冲突已经造成全球粮食短缺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不少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更是跌入极度贫困和饥饿艰况,破产和动乱的幽灵抵近徘徊。
两国相持兵不解,会应俱碎似连环。从来战火无情,何况俄乌冲突的影响,已不只是两个当事国家之间的“连环”,还在全球形成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
实现和平,不仅是人道主义的关切,也是维系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关键。面对俄乌冲突,中国一直从问题的历史经纬和是非曲直出发,站在公道的一边,并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劝和促谈。
当下寒冬已至,第聂伯河冰封千里,而俄乌冲突依旧僵持不下。冲突双方将在战场继续厮杀,还是走向谈判桌?人们不得而知。但世界仍然在期待,冬季的天然止战效应,能让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找到出口。
12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同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通电话时表示,中方坚持主张劝和促谈,认为危机长期化、复杂化不符合各方利益。中方支持欧方展现战略自主,引领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实现欧洲大陆的持久和平和长治久安。
要灭火,而不是拱火——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期待。作为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元首,印尼总统佐科曾先后访问基辅和莫斯科,他表示,尽管外部形势仍然艰难,但走向和平解决和公开对话仍然很重要,他愿意帮助两国领导人“架起沟通的桥梁”。
访问彰显了佐科总统务实的外交立场,与恪守客观公正的中国主张一样,代表了世界多数国家支持劝和促谈,主张尽快结束俄乌冲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愿景。
然而,与国际社会普遍愿景相悖,美国与北约至今完全无意推动终结这场冲突。在前期提供巨额军事援助的基础上,12月20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公布了总额450亿美元的《2023年追加乌克兰补充拨款法案》。这将是美国迄今数额最大的一笔援乌拨款,远超白宫上月向国会请求的370亿美元总额。
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成员国一致同意邀请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造和强化这一联盟。这制造出关于欧洲大陆乃至全球安全秩序的“集体恐惧”,而本已出现“脑死亡”征兆的北约,得以“复活”和强化。北约新“战略概念”称俄罗斯是“最大且直接的威胁”,确认并巩固了该集团积极遏制俄罗斯的政策。俄乌冲突则被拜登总统描绘为“民主与威权之战”和“历史的拐点”。美方更冠冕堂皇地宣称,谁不支持对俄制裁,就是“拒绝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抛开了历史经纬,何来“历史正确”?
当前俄乌冲突的实质,正是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地缘政治矛盾长期积累后的集中爆发。从根本上看,这是美国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政策长期堆栈而成的恶果,而北约持续东扩及对俄罗斯的长期遏制正是俄乌冲突的导火索。实际上,身经冷战的美国战略家早已对北约东扩的灾难性后果发出预警。“遏制政策之父”乔治·凯南早在1998年即表示,北约东扩是一场“新冷战”的开端。
11月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市场,商贩准备商品。新华社发
安全困境中的希望之光
人间正道是沧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经典《礼记》勾勒出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身处乱世的诗人韦庄曾发出世道不昌的无奈感叹。
在历史前行的某些节点,戚戚内顾比敞开胸怀来得容易,抱残守缺比顺应时代显得“智慧”,迎合民粹比培育合作更受青睐——这正是百年变局的深刻复杂之处。
全球化的退潮、自由主义的隐退、强权政治的回归,让人们心生忧虑:执意强化大国竞争,甚至可能调整资源配置为大战做准备;大步回归集团对抗、冷战传统;与应对疫情冲击相似,为应对地缘政治变化,泛化国家安全,强调的是本国优先,而不再是自由贸易和投资流动带来的普遍受益。
罗伯特·卡根等一些西方知名学者惊呼,“俄乌冲突正在使一个更加危险的多极世界加速形成”“美国治下的和平可能会让位于全球混乱”。
这一看似理性的“警示”不仅美化了霸权,而且颠倒了因果。追根溯源,俄乌冲突只是触发了大国冲突的传统病征,当前危机凸显美国霸权和美西方主导国际治理体系的失效。回望冷战结束以来的三十年,世界本应迎来充满希望的“长周期和平”,但人类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和平与安宁,仍在经历持续不断的冲突和危机。
曾几何时,政治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的欧洲被视为和平与繁荣的成功范例。西方学者认为,北约和欧盟双双东扩,可以构成维护欧洲持久和平与繁荣的“双保险”。如今,现实的强烈反差昭示世界,个别国家和集团谋求以实力扩张获得绝对安全,挤压其他国家的安全空间,最终只会造成地区安全局势恶化,让自身和国际社会陷入更大的不安全。
树曲木者,恶得直景!美西方国家长期固守霸权思维和意识形态藩篱,违背时代的发展大势,是当前危机与乱象之源。
面对冷战结束三十年后的危机与乱象,世界需要冷静而深刻的反思。德国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约施卡·菲舍尔指出,我们正在目睹大小危机史无前例地汇聚集合,这些危机有许多不仅是衰败的迹象,也是新世界秩序正在诞生的迹象。
面对暴力和冲突的蔓延,恐怖主义的猖獗,全球疫情的肆虐,核战争与核毁灭的威胁,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历史和现实反复昭示我们,世界上既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也不存在脱离世界安全的独善其身,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摒弃霸权与对抗,追求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福祉所系。正因如此,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被誉为“这个星球唯一的未来”;主张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全球安全倡议,才被视为“捍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有力武器”。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诉求和愿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当今时代,国际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世界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全球安全倡议是对传统西方地缘政治安全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
——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
——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
——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萤光爝火,日月之明。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世界的交流和碰撞中一直秉持着天下一家、和合共生的理念,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代的中国胸怀世界和平发展,情系各国人民安危,引领时代发展进步潮流,坚定倡导构建人类风雨同舟、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全球安全倡议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深厚的天下情怀,直面全球安全赤字,引领共同安全道路,是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提供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为人类社会通往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世界指出了清晰路径。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蒙亚埃认为,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国际社会的需求,“那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共同的安全机制,所有国家都认同一套能带来和平、解决冲突的规范以及价值观,避免一个或几个国家自行其是,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单方面加强自身的和平与安全”。
7月10日,人们在黎巴嫩的黎波里排队购买面包。新华社发
“霸权治下”的安全反思
“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2200多年前韩非子《初见秦》中“世有三亡”说,仍可以用来把脉当今世界。
今年以来,当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推行歧视性补贴政策,当美国主导北约追求绝对安全而招致俄罗斯的反击时,霸权对安全的消极作用,愈发清晰地暴露于世人眼前——美国霸权主义的历史旧梦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大势背道而驰。
美国的病根在于,无视别国的安全和发展需求,无视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执念于维持自身霸权和“中心—外围”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处于核心位置,非西方国家则被永久排挤在边缘。
这也是当今世界安全困境的根源:美西方强行延续霸权,无视乃至压制非西方整体崛起,在应对国际安全问题时极度自私自利。美英等西方国家在论及东西方矛盾时,总是将其归类为民主、人权和价值观矛盾。这是蓄意歪曲事实、误导世界。西方与非西方矛盾的本质不在于文化价值观、制度和人权分歧,而在于国际秩序的不公正不平等。
所谓“美西方代表世界”,注定是一场地缘政治梦幻。尽管美西方施加了巨大压力,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追随美英的主要是西方国家,不到全球国家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人口只占世界的七分之一。世界大多数国家拒绝美西方兜售的民主叙事,更拒绝在美国推行的大国竞争中选边站队。
鼓噪“改变中国所处的环境”,也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在今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期待的亚太国家对华“围剿”彻底落了空。印尼国防部长普拉波沃在演讲中明确指出,各国应尊重中国的正当崛起和所需发展空间,“亚洲国家都有曾被大国支配、奴役和剥削的共同历史,因此区域国家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友善的环境,以‘亚洲方式’解决分歧和挑战”“我们敦促各国尊重中国作为一个伟大文明国家的正当崛起”。
执迷于“遏制中国影响力”,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日前,美国时隔八年再次举办美非峰会。明眼人都看得清楚,此次美非峰会与今年早些时候举办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第九届美洲峰会、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等如出一辙,追踪打压中国的影响力,这似乎成了美国外交的发力点,但在实打实的中国贡献面前注定徒劳。正如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明确表示,所罗门群岛不会“选边站”,针对中所安全合作的反对声音“非常具有侮辱性”。
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西方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我们正走向西方政治和经济主导地位的终结。”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这样认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指出,“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霸权”。每个国家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但没有任何国家拥有支配整个世界的潜力。
在世界对共同安全、共同发展的追求中,美国的霸权话术已然失灵。
以安全挑战和中国威胁为噱头,并不能为美国修复其在数十年霸权行径中失去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不会置和平发展于不顾,为霸权私利火中取栗。美国国际战略联盟公司创始人乔治·库认为,美国浪费了大量精力和资源企图遏制中国崛起。这种做法从未奏效,将来也不会奏效。唯一明智的做法是与中国合作,找到互惠互利的结果。
贩卖恐惧,也无法推销“平行世界”。世界各国需要的是真正的和平红利,希望在安全和发展之间寻求理性的平衡。面对执意要把太平洋变为“大国战场”的美国,地区国家忧从中来、拒绝“共舞”。新加坡无任所大使许通美善意地提醒:“亚洲人以贸易为生。”斐济国防部长鲁伊拉图明确表示:“中国是地区发展的主要伙伴。”
充满希望的非洲大陆,同样珍视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而厌恶西方国家居高临下、口惠而实不至的说教。非洲朋友们说:“每次中国来访,我们就收获一家医院;每次英国来访,我们就得到一次演讲。”美国在传统上把非洲视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国等却把非洲视为一个充满机遇的大陆。
即使是欧洲国家,也不认同“捆绑中俄”的做法。比利时、荷兰等国领导人明确表示,反对因涉疆和涉港问题重组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他们认为,欧洲不必被迫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作出选择。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与习近平主席通电话时明确表示,法国和欧盟坚持独立自主战略,不赞成也不会参加集团对抗。
图为11月16日在泰国首都曼谷街头拍摄的2022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标识。新华社发
以天下情怀求索大同之道
“我们不会回去!”
今年夏天,马德里北约峰会期间,反战大游行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不要战争,让我们停止吧”“推动和平是谎言,它在鼓动战争”“北约就像一列疯狂的火车”等愤怒的口号响彻在美欧多场抗议集会活动中。
世界也不会“回去”——在战争与和平、对抗与合作、倒退与进步等根本问题上,“我们不会回去”的呼声清晰而坚定,这是大势所趋,是历史正确的一边。
风雷激荡的变局之中,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迟疑彷徨,甚至保守倒退,继续将自身私利凌驾于国际公义之上。无论是北约战略文件首次将中国列为“系统性挑战”,还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竞赢”中国的战略,美国裹挟西方盟友挑动世界分裂对抗的意图,昭然若揭。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建桥还是筑墙,合作还是对抗,选择不同,则命运不同。
12月初,首次在中东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精彩纷呈,而中阿、中海、中沙领导人“三环峰会”同样引人瞩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外交行动,体现出中阿面对全球挑战加强团结协作的战略抉择。
从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到二十国集团巴厘岛峰会、亚太经合组织曼谷会议,再到此次“三环峰会”,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前后三次出访期间,累计同40多个国家领导人双边会见,向世界发出了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中国声音。
这声音回应时代之问,化解时代之困。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历史经验表明,国际格局调整和权力转移期往往也是地缘矛盾多发期。当代的国际安全危机会带来失序,也会催生变革,关键取决于如何应对。
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从共建“一带一路”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到“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中国统筹安全与发展,因应国际形势新变化,应对国际形势新挑战,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安全问题的破解之道。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理念指引,以相互尊重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指明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践行“天下一家”,摒弃“非友即敌”。固守意识形态执念,将世界分裂为“民主的我者”和“威权的他者”,是人类和平发展的根本威胁。只有把代表人类整体的“我们”作为全球性叙事主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为旨归,世界的嬗变才能获得有力的正向支撑。
——以普遍安全促共同发展,而不是以绝对安全谋霸权私利。美西方少数国家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对别国经济科技发展进行打压遏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民生困难。只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消弭冲突根源,实现世界长治久安。
——开展良性竞争,拒绝零和博弈。在分裂、对抗的意识形态中进行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只会祸乱世界;只有在开放、合作的环境中开展基于公平规则的良性竞争,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回忆录中描述了在纽约召开的维和峰会上的一段内幕:奥巴马总统轻描淡写地无视美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贡献少而又少的事实,而中国挺身而出,承诺派遣一支由8000人组成的训练有素的维和常备军,并出资培训非洲的维和人员。这一大手笔的方案赢得了参会者的掌声。潘基文写道,“我喜出望外”。
这只是中国参与国际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就乌克兰问题、巴勒斯坦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探索解决之道,始终做热点问题的斡旋者。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借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平台,中国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复苏注入了活力,始终做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
全球安全倡议与习近平主席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相辅相成,呼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在国际社会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各国谋安全、促发展提供了新支撑。
人间正道在大同。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7日 16版)
法国国家公园:六十年绿色发展之路******
【环球视野】
作者:陆洵(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法国是199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缔约方之一,2011年法国政府公布了包含六大方向的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框架。法国自1963年划设首个国家公园以来,60年间总共建成11个国家公园,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公里,占法国国土总面积的9.5%,每年吸引近900万名游客。法国国家公园由法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直接管理,受法国生物多样性署统一领导。法国政府认为,国家公园的建设与执行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的目标紧密相关,国家公园是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关键行动方,是兑现法国在联合国公约和国家战略中做出的“环境承诺”的关键一环,因此国家公园的建设也是法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国家公园是法国展示国家形象的一张生态名片,增强了法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资源丰富、面积广袤的国家公园,是法国绿色发展之路的有力见证。
1.法国国家公园诞生的历史背景
1832年,美国画家乔治·卡特林首次提出国家公园的概念。1872年,美国国会批准设立世界上首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建设风潮随之席卷全球。
与美国相比,法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就地理环境而言,美国是一片地广人稀的大陆,自然景观以广袤荒野为主。而法国所在的欧洲,人类活动痕迹相当明显。欧洲大陆的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紧密关联,依靠自然繁衍生息,但是无论是人口迁移、土地开垦、森林砍伐,还是河道整治、开山挖矿、采石造房,甚至是此起彼伏的战争,都在一定程度上了破坏了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面貌,因此要在欧洲找到一处完全没有人类活动身影的自然区域就比美国困难得多了。
虽然法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史比美国短得多,但法国民众自然保护意识的觉醒却并不逊于美国民众。19世纪,伴随着法国社会无序放任的城市化进程,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工业生产污染严重,自然景观遭到肆意破坏的现象,深感自然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在法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保护自然遗产的当属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巴比松画派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国兴起的乡村风景画派,因其主要画家聚居在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而得名。枫丹白露森林位于巴黎南郊50公里处,风景秀美,植被茂盛。从19世纪初开始,这处原始森林便进入众多艺术家的视野,画家、作家、诗人纷纷前来,旅居此地进行艺术创作,巴比松派便是这一时期最有名的艺术家团体。巴比松派的画家们终日在枫丹白露森林中漫步写生,观察研究自然界的风云变化,表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描绘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朴素自然的风景画派,进而对后来的印象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画家们觉得林业管理部门计划在枫丹白露森林中进行的砍伐活动“过于人工化”,破坏了森林的原生态风貌,便集体向拿破仑三世上书,呼吁保护这片原始森林。1861年,法国颁布法令正式创建“枫丹白露艺术保护区”。枫丹白露是法国第一个由政府下令成立的自然保护区,其后成为许多欧洲国家效仿的国家公园原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的自然保护主要依靠政府官员、旅游协会成员、社会知名人士等个人力量推动。1913年,法国阿尔卑斯山俱乐部发表了署名爱德华-阿尔伯特·马特尔的一篇长文,对当时全球的国家公园进行了调研分析。1923年,时任法国河流森林管理处官员的阿尔方斯-马泰·杜普拉兹首次提议使用“国家公园”一词,尽管“国家公园”这一称谓在当时的法国还缺乏法律依据。法国旅游俱乐部副主席亨利·德费尔等人为阿尔卑斯山区的国家公园项目奔走呼吁,他们认为那里是大自然自我再生能力的未来“实验室”。可以说,这些人堪称法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他们奏响了法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序曲。
2.法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法律依据
1933年,法国生物地理学会发起了一项关于全球保护区和公园功能的调查,因为当时法国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混乱”。显然,法国专业协会已经意识到国家公园建设不光是涉及自然保护的学术问题,还必须由法律来保驾护航。
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法国在国家公园方面的立法推进较晚。一方面,法国早期的国家公园除了原始区域以外,还包括一些农村地区,这就给国家公园建设带来许多不确定的人为因素。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法国人普遍认为“公园”是封闭、禁锢的代名词,这一词语造成的负面的心理影响让民众对国家公园产生了抵触情绪。另外,由于国家公园是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所以这种抵触情绪里也暗含着民众对当时国家权力的不信任。
20世纪初,法国社会围绕国家公园的建设展开了诸多讨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乔治·杜哈梅尔等社会名家也加入了讨论阵营。经过社会各方的不懈努力,法国政府终于在1960年通过了由法国农业部牵头、农业部下属的水务与林业局具体起草的国家公园法。这是法国历史上首部国家公园法,为日后法国国家公园的划设奠定了法律基础。当时法国政府已经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旨在实现法国农业现代化,而这部国家公园法恰好为法国农业现代化的立法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国家公园法的起草与出台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也伴随着激烈的争论。部分科学界人士不赞成向公众开放国家公园,他们认为这与环境保护的理念相矛盾,而且也会妨碍科研活动。另一部分人则持相反意见,他们希望把国家公园变成开放的公共空间,让长期与大自然隔绝的城市居民得以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此外,一些专家认为建设国家公园可以恢复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同时也是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国家公园法正是在听取各方意见的过程中,由政府对国家公园布局做出的全面综合的法律回应。
法国国家公园法自1960年通过以来,一直是法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大法,法国政府也据此划设了瓦努瓦斯国家公园、克罗港岛国家公园、比利牛斯国家公园、塞文山国家公园、埃克兰国家公园、梅康图尔国家公园、瓜德罗普国家公园等7个国家公园。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部法律逐渐显得与其他法国法律、行政环境和社会诉求不相适应。2006年,法国政府通过了《国家公园法》修正案,这部修正案更新了法国国家公园的立法和监管框架,创新了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完善了国家公园的管理规章。国家公园的运作基础更加广泛,更加尊重地方传统和习俗。自2007年起,法国政府根据这部修正案又新划设了留尼汪岛国家公园等4个国家公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法国环境保护工程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决策与咨询并举的公园管理体系
根据2006年修订的新国家公园法规定,法国国家公园由核心区和加盟区组成,其使命是将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传递自然文化价值,并承担向青少年传授自然知识、培养其环保理念和生态意识的教育任务。为了完成新使命和新任务,改革后的法国国家公园由公园的公共机构、审议机构、咨询机构共同管理。管理体系的提升与完善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和治理带来了新的生机。
隶属于法国生物多样性署的国家公园管理局,是法国环境与能源部监管的公共机构。管理局领导国家公园采取统一行动,制订和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保护、环境监测、旅游管理等诸多专业领域,下设遗产部、发展部、宣传部、财务部、人事部等多个行政部门,负责国家公园的日常管理和正常运作,保障国家公园履行基本职能。
国家公园董事会是国家公园重大决策的审议机构,体现了国家公园多方参与治理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自然保护与地方发展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问题。董事会成员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地方相关行业代表、国家公园工作人员、专业人士以及国家公园区域内的农户代表等组成,并从中选出一名主席和两名副主席,其最终名单需上报环境与能源部并由部长批准。董事会对事关国家公园发展的重大事宜进行审议决策。根据工作需要,董事会主席、董事会办公室和国家公园园长可在一定范围内代表董事会行使职权。董事会主席代表国家公园执行董事会确定的宣传、合作、国际关系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国家公园的管理章程也由董事会主席主持起草。董事会下设董事会办公室,负责董事会会议的准备工作,及时跟踪董事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国家公园除了拥有董事会这样的决策审议机构,还拥有两个咨询机构:科学委员会,经济、社会和文化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协助国家公园董事会以及公园园长行使其权力,其成员由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人类及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经济、社会和文化委员会协助董事会跟踪政策落实和公园宪章实施状况,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繁荣。该委员会由相关机构、协会、社会知名人士以及国家公园居民和商户代表组成。
此外,法国国家公园还拥有由董事会成员、行政部门代表、地方政府官员、社会专业人士组成的若干专业委员会,这些专业委员会负责向董事会提供水利、农业、林业、旅游、教育、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专业建议,为董事会商议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依据。
4.核心与加盟共建的生态共同体
法国国家公园划设的一大创举,在于把国家公园分为核心区和加盟区,并按照生态共同体的原则把这两大区关联起来。根据法国国家公园宪章规定,核心区的目标是保护自然、文化和景观遗产,而加盟区则注重这些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核心区与加盟区的协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既要保证人类活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证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的生态连续性。法国提出的国家公园模式便应运而生。它从共享、全面、动态的维度引入崭新的公园组织和管理模式,公园虽有不同分区,但又统一规划、整体保护。
法国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本质上是具有示范效应的自然保护区,其管理宗旨是以宏观协调、统一管理的方式,保持、发展和恢复公园内的生态功能,避免环境保护工作的碎片化。核心区是重要的生态观测区,科研人员需要在此区域对天气、水文、物种、植被等因素进行长期监测记录,同时将这一区域的监测值与周边非国家公园区域的监测值进行分析比较。核心区也是重要的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对区域内的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海陆生态系统、文化和景观遗产等内容开展长期的保护工作,避免人为破坏行为,让生物的繁衍生息以自然方式进行,确保国家公园的景观特征具有可持续性。值得一提的是,核心区设置的初衷并不是对游客一禁了之,而是在控制游客数量、规范游客行为的基础上,让游客充分探索自然,培养其尊重自然、分享自然的生态意识。
处于核心区外围的加盟区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致力于推动和发展与自然文化遗产特征相协调的经济活动。这一区域的核心任务是维系、促进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和谐互动,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关物种的多样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然保护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加盟区体现了协调、合作、共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参照范式。
虽然核心区是国家公园的建设重点,但在保护、修复核心区的自然环境时,必须突破传统“孤岛式”的自然保护模式,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蓝色基础设施整合生态网络,以核心自然保护区的交汇枢纽功能打造完整的生态共同体。对核心区的保护和管理往往有助于维系甚至加强加盟区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由于紧邻丰富的自然、文化和景观遗产,加盟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显著改善,这对国家公园的周边地区也具有示范效应。普通民众对探索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强烈兴趣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旅游业正是加盟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产业。
法国国家公园的核心区以保护为重,加盟区则以发展为重,并与核心区的保护工作相向而行,而不应对其产生负面影响。虽然两区的工作各有侧重,但都需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统一谋划,协同推进,从而将国家公园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生态共同体。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和加盟区生动反映了生态共同体理念,两个区域互惠互利,表明保护自然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是可以和谐并进的两大发展目标。
5.法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独特经验
法国国家公园经过60年的精心建设,成绩斐然,其建设经验主要体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执行科研任务。国家公园在核心区建立科学观测站,根据观测内容进行数据监测、记录、统计和分析,制作国家公园简报、地图册、数据库等,并与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共享。核心区还负责修复受损植被,清除外来入侵物种,根据需求引进物种,实现对自然景观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二是规范日常管理。国家公园布局合理规划,注重日常管理,既能让游客参观好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又能够对游客数量做到整体可控,减少游客数量过多对环境造成的潜在破坏和不利影响。基于这一目标,国家公园管理局设置了合理的参观路径、指示牌、残疾人通道、紧急避难场所等公共设施,提升国家公园内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度。
三是实行多方共建。国家公园吸纳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与社会各界展开积极合作。通过与合作方的协调共建,帮助他们落实各类环境保护计划。此外,国家公园还对合作方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确保合作方的行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遗产保护。比如:与当地农户共同商定和实施农业环境措施,让农户们既能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又不对园内的自然环境造成人为破坏。另外,对参与国家公园核心区管理工作的合作方给予免税待遇。
四是品牌助推经济。自然文化资源的品牌与资质认证可以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法国国家公园品牌也同样助力地区发展,通过授权使用国家公园标志,建立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机制,支持地区农业经济和旅游产业。依托国家公园打造产品与服务品牌增值体系,凸显了国家公园在经济发展中的品牌效应。
五是开展科普活动。建立国家公园可以促进环保教育,培养公民尊重自然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国家公园除了接待公众以外,还联合当地环保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环保主题科普展,举办相关教育培训项目。通过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为法国年轻一代营造浓郁的“自然文化”,让生态文明教育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
六是拓展国际合作。法国国家公园与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欧洲公园联盟体系等跨国组织展开国际合作。作为法国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的主要行动方,法国国家公园有责任兑现法国政府在各种欧洲和国际协议上对国际社会许下的环境承诺,如国际湿地公约、欧洲生物多样性战略、欧盟海洋战略框架指令,欧盟水框架指令、欧盟野生鸟类保护指令、欧盟人居指令等。法国国家公园也正是通过各类国际合作项目,提升了自身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
从1963年在阿尔卑斯山区划设的瓦努瓦斯国家公园至今,法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走过六十载春秋。法国政府通过国家公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行为的层面,借助法律和政策进行统筹协调、多方共建,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把国家公园打造成法国绿色经济的示范窗口,提升了法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
穿过悠悠岁月,法国国家公园和法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名胜一样,已经成为法兰西文化的重要符号。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2日 06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